长津湖宣传ppt课件.ppt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津湖 宣传 ppt 课件
《长津湖宣传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津湖宣传ppt课件.pptx(34页珍藏版)》请在新文库网上搜索。
1、19501950年年1111月月2727日至日至1212月月2424日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收官之战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u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志愿军与武器装备世界一的流美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较量。u 共歼敌13916人,予以美陆战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歼灭性打击,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收官之战,志愿军在零下三十度的战场上顽强战斗,全歼美军一个整团,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长津湖战役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
2、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朝鲜战场局势改变的重要拐点。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前言/PREFACE前言/PREFACE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行至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这位满头花白的将军已经是泪流满面。这场战役,也因过于残酷成为中美两国军人永远无法遗忘的惨烈记忆,是“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伤亡7000多人,阵亡及失踪2500多人,冻伤减员7300人。美军志愿军“九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
3、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因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4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毛主席致电志愿军:长津湖战役宋时轮删除红色色块有图片删除红色色块有图片目录DIRECTORY01 / 作战背景:酷寒战地 紧急调军02 / 战力对比:钢铁部队VS钢铁的人03 / 战争经过:从歼灭战变成阻击战04 / 英雄长歌:超越极限的“血色军魂”05 / 战后反思:后勤与健康保障联动壹作战背景:酷寒战地 紧急调军L O R E M I P S U M D O L O R S I T A M E T作战背景:酷寒战地紧急调军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狼林山脉和赴战岭山脉之间,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风
4、雪在这里汇合。1950年,这里遭遇了50年不遇寒冬,夜间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美军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曾表示:“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因此决定发起“总攻势”,以钳形攻势,向鸭绿江全线推进。“联合国军”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骄横地判断入朝中国军队在战略上是战术上象征性的保护丰满水电站三、四万人作战背景:酷寒战地紧急调军这些南方子弟兵来不及整训,就在开往东北的火车上接到了直接入朝命令,原定在辽阳、沈阳换冬装的十几万将士要直接渡过鸭绿江。此时,“联合国军”在朝总兵力高达55.3
5、万人,其中地面部队42.3万人,位于朝鲜北部第一线约35万人而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仅共约23万人。志愿军某部在长津湖战斗发起前举行宣誓,官兵都只穿着单衣为遏制“联合国军”攻势,党中央和志愿军从东南沿海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作战背景:酷寒战地紧急调军“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他将库存的5万件日军大衣、棉鞋全部拿出来调给9兵团使用。第9兵团广大官兵近乎“裸战”投身到了平均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的朝鲜战场。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1950年11月7日、12日、19日,第9兵团悄悄渡过鸭绿江,计划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警告道:据20军军部负责电台的
6、吴昌业战士回忆,从南方来的志愿军战士都喜欢看雪,向长津湖战区集结的时候,吴昌业都怕了那半米厚的雪,背着电台每向山上爬一步,都很费力。作战背景:酷寒战地紧急调军志愿军老战士刘伯清战后回忆说:“冷到什么程度呀,讲了你都不敢信,一些战士的耳朵被冻得硬邦邦的,一碰整个就掉了,一点都没的知觉!”对于第9兵团很多因寒冷阵亡在长津湖战场的南方战士,这是他们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大雪。围歼美军的长津湖我军某部阵地在这场战役中,很多志愿军士兵不是败给对手而是败给了零下30摄氏度的酷寒。贰战力对比:钢铁部队VS钢铁的人L O R E M I P S U M D O L O R S I T A M E T战力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