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技术条件

上传人:刀*** 文档编号:5527129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5.2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技术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技术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技术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技术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技术条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文档描述:

文档《2023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技术条件》内容(13页完美版)由用户上传提供,感谢您阅读,更多关于《2023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技术条件(珍藏版)》内容请在新文库网搜索。

1、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技术条件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分类15技术要求36试验47检验规则58标志和包装5附录A电阻计算方法6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用线夹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和包装。本标准适用于在配电线路上进行带电作业搭接引线操作时使用的接引线夹。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4286 带电作业工具设备术语GB/T 2314 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

2、/T 2317.3 电力金具试验方法 第3部分:热循环试验GB/T 2317.4 电力金具试验方法 第4部分:验收规则、标志与包装GB/T 16927.1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1部分:一般定义及试验要求GB/T 16927.2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2部分:测量系统GB/T 13398 带电作业用空心绝缘管、泡沫填充绝缘管和实心绝缘棒GB/T 18037 带电作业工具基本技术要求与设计导则DL/T 765.1 架空配电线路金具技术条件DL/T 768.5 电力金具制造质量 第5部分:铝制件DL/T 768.7 电力金具制造质量 钢铁件热镀锌层3 术语和定义GB/T 1428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

3、适用于本文件。3.1J型线夹 J type clamp以2块具有楔块的J型元件制作而成,通过施加纵向的紧固力来使上下J型元件的楔块互相楔入,利用J型元件产生的弹性形变提供导线与线夹间稳定的接触压力,以完成导线接续。3.2C型线夹 C type clamp以1个C型元件、2个铰接楔块制作而成,通过施加纵向的紧固力来使左右2边的铰接楔块楔入C型元件槽内,利用铰接楔块在C型元件槽内产生的弹性形变提供导线与线夹间稳定的接触压力,以完成导线接续。3.3楔形线夹 wedge clamp以1个C型元件和楔块组成,通过对楔块施加弹射冲击力或持续压力将楔块压入C型元件槽内,利用楔块在C型元件槽内产生的弹性形变提

4、供导线与线夹间稳定的接触压力,以完成导线接续。4 分类4.1 按照接续导线方式分类4.1.1 螺栓压紧结构线夹是利用螺栓的垂直压力,引起压板(盖)与线夹的线槽对导线产生的摩擦力接续导线的。典型的螺栓压紧结构接引线夹为并沟线夹。4.1.2 弹性形变压紧结构线夹是利用线夹弹性或变形产生的压力,引起压板(盖)与线夹的线槽对导线产生的摩擦力接续导线的。典型的弹性形变压紧结构接引线夹为J型线夹、C型线夹、楔形线夹和液压型线夹。4.2 按照线夹安装方式分类4.2.1 直接操作线夹需要由带电作业人员手持线夹并接触导线完成安装。安装时,带电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斗臂车或其他绝缘平台上,保持中间电位,避免发生相地、

5、相间短路。4.2.2 间接操作线夹需要由带电作业人员手持间接安装工具完成安装。安装时,带电作业人员无需接触线夹和导线。5 技术要求5.1 材料与结构要求5.1.1 线夹的一般技术条件应符合GB/T 2314的规定,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制造,其制造质量应符合DL/T 768.5和DL/T 768.7的规定。5.1.2 电气接触的铜板、铝板表面应平整光洁,不应有碰伤、划伤、凹坑、压痕等缺陷;局部划伤深度不应大于0.5mm;对有防电晕的部位,不应有涨砂、凸瘤、结疤等缺陷。5.1.3 铝管表面应清净、无裂纹、叠层、起皮等缺陷,其表面的擦伤、划伤、压痕、挤压流纹等深度不应超过内径或外径允许偏差范围。5

6、.1.4 线夹所用的紧固件、压板等钢制件应采用热镀锌防腐处理,其镀层质量应符合DL/T 768.7的规定,也可采用供需双方同意的具有等效防腐性能的防腐处理方法。5.1.5 线夹的连接部位应有锁紧装置,应保证在运行中不致松脱。5.1.6 线夹的结构应使安装方便、简单。5.1.7 线夹应能承受安装、维修及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有关机械载荷,并能经受设计的工作电流、工作温度及环境条件等的各种考验。5.1.8 间接操作线夹配套的安装工具应符合GB/T 18037的规定。5.2 性能要求5.2.1 线夹在导线接续处两端点之间的电阻应不大于同等长度被接续导线电阻的1.1倍。5.2.2 线夹在导线接续处的温升不应

7、大于被接续导线的温升。5.2.3 线夹的热循环性能应满足GB/T 2317.3的规定。5.2.4 线夹所能承受的载流量应不小于支接引线的载流量。5.2.5 线夹的握力应不小于被接续导线的计算拉断力的10%。5.2.6 线夹配套的带电作业间接安装工具适用电压应不低于工作线路标称电压。5.2.7 线夹配套的带电作业间接安装工具绝缘构件的材料及尺寸要求、材料性能应符合GB/T 13398的要求,绝缘构件的最小有效长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 绝缘构件的最小有效绝缘长度额定电压UNkV最小有效绝缘长度L1mm最小手柄长度L2mm1070011520800115359001156 试验6.1 试验条件6.

8、1.1 电阻、温升和热循环试验应在环境温度15-30的较为不通风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布置应使线夹之间或为便于试验而引入其他连接件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热扰动的影响。线夹的支撑方式,应能使空气可以绕线夹自由环流而自然冷却。6.1.2 交流耐压试验时的环境温度应为5-40,相对湿度不大于80%RH。6.2 试验导线选择试验用导线应是与线夹应用工作环境一致的新导线,每段试验导线的长度不得小于该导线导体直径的100倍,最长不超过4m。在试验回路中,宜选择位于回路中部的导线作为试验参考导线。6.3 电位测点6.3.1 电位测点按图1进行布置。图1 电位测点布置图6.3.2 用直径(0.80.2)mm铜

9、丝在电位测点位置紧扎3-4圈,使之与导线紧密接触。6.3.3 测量线夹电阻时的电位测点位置应位于距离线夹端部25mm处的导线上。6.3.4 测量导线电阻时的电位测点可与线夹的电位测点重合,也可独立设置。独立设置时,两测点间的长度应不小于导线导体直径的100倍。6.3.5 每次测量电阻前,应对铜丝扎紧情况进行检查,若有松动或脱离原位,则应重新定位并绑扎。6.4 温度测点6.4.1 温度测点按图2进行布置。图2 温度测点布置图6.4.2 线夹、导线以及环境等温度测量应使用热电阻、热电偶或其他合适的仪器。仪器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2。6.4.3 线夹温度的测量探头应在不降低线夹安装质量的条件下,紧固于线

10、夹表面,测量其表面最热部分的温度。6.4.4 导线温度的测量探头应紧固至于导体中央。6.4.5 整个试验中都要测量环境温度,应有温度测量探头位于不受电气回路发热所影响的地方。6.5 线夹安装6.5.1 每个导线接续处只安装一个线夹。6.5.2 线夹的安装方法应与实际使用中安装方法一致,直接操作线夹应徒手进行安装,间接操作线夹应使用配套作业工具进行安装。6.5.3 线夹电气试验时,用于单一规格导线连接的线夹,试验导线应与线夹规定的导线相一致;覆盖一定导线截面范围的线夹,主线导线选择最大规格,支线导线选择最小规格。6.5.4 线夹握力试验时,主线和支线导线应选用线夹允许的或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最大规格

11、导线。6.6 试验方法和要求6.6.1 外观检查按照GB/T 2314和DL/T 765.1的规定,用肉眼观察,线夹任何部件应无影响使用的缺陷。6.6.2 尺寸检查用测量准确度为0.02mm或更高登记的量具测量各部件的尺寸,并按图样检查允许的偏差范围,结果应符合图样尺寸和GB/T 2314的要求。6.6.3 组装检查检查线夹及其配套工具(如有)的完整性、产品性能所要求的灵活性和安装时的简便性,结果应符合图样和GB/T 2314的要求。6.6.4 电阻试验6.6.4.1 试验设备测量的电阻为直流电阻,所用仪器的误差应不大于1%或不大于0.5。6.6.4.2 线夹安装及试验回路布置a)线夹与试验导

12、线需在符合试验环境要求的实验室内放置12h以上,使线夹和试验导线与实验室环境温度相一致。如实验室内外温差在5以内,则放置时间可以缩减至5h。b)线夹的安装应由经过专业安装技能培训的试验人员进行,安装要求应符合6.5的规定。试验回路的布置如图3所示。J1-J3为线夹样品图3 电阻试验布置示意图6.6.4.3 电阻测量及计算判断各线夹及导线的电阻测量应在6.3规定的电位测点之间进行,电流引入点距线夹的距离不得小于导线导体直径的50倍,并应于导线的全部线股有效接续。线夹与试验主导线的电阻各测量3次,为消除热电势引入的电阻误差,应改变引线电流方向,取正反两个方向的测量电阻(正反各3次)的平均值作为电阻

13、值。电阻计算见附录A。线夹电阻应符合5.2.1的规定。6.6.5 温升试验6.6.5.1 试验设备温升试验设备中的电流测量装置的准确度不低于1.0级;温度测量装置的准确度见6.4.2的规定。6.6.5.2 线夹安装及试验回路布置线夹安装同6.6.4.2的规定,试验回路布置如图4所示。J1-J6为线夹样品图4 温升试验和热循环试验布置示意图6.6.5.3 试验步骤在试验回路中通入电流,使线夹和导线升温并达到稳定状态(在15min内,其温度波动不大于2)。在试验导线温度稳定30min后,测量并记录试验导线、线夹和环境温度。将电流降至零,断开电源后使试验回路冷却至室温5之内后,方可进行下一次温升试验

14、。6.6.5.4 试验要求a) 每一次温升试验应包括对试验回路的一次通电升温过程、一次温度稳定过程和一次切断电流后的冷却过程。b) 温升试验应使用工频交流电重复进行3次。c) 试验电流可按支线导线的额定载流量确定。d) 温升试验时,试验电流不得使导线温度高于导线标准规定的最高运行温度。e) 为缩短升温时间,允许加速升温,但加速升温电流不得超过试验电流的1.5倍。f) 为缩短冷却时间,允许强迫冷却,但应保证试验回路的各处冷却速度均匀。g) 试验过程中不得对线夹再予以紧固和调整。h) 温升试验前后按6.6.4的要求测量主、支线导线和各线夹的电阻。6.6.5.5 试验结果判断温升试验前后的线夹电阻均

15、应符合5.2.1的规定;线夹的温升应符合5.2.2的规定。6.6.6 热循环试验6.6.6.1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同6.6.5.1的规定。6.6.6.2 线夹安装及试验回路布置线夹安装同6.6.4.2的规定,试验回路布置如图4所示。6.6.6.3 试验步骤热循环试验步骤、统计方法按GB/T 2317.3的规定。6.6.6.4 试验要求a) 每一次热循环试验应包括对试验回路的一次通电升温过程、一次温度稳定过程和一次切断电流后的冷却过程。b) 热循环试验应使用工频交流电。c) 试验导线的稳定温度为100,循环次数为500次。6.6.6.5 试验结果判断热循环试验结果应符合GB/T 2317.3的规定

16、。6.6.7 握力试验6.6.7.1 试验设备握力试验设备为拉力试验机,其准确度等级应不低于1.0级。6.6.7.2 线夹安装及布置按6.5.4的规定安装线夹。将安装有线夹的主线导线的一端与支线导线的另一端通过合适的夹具与拉力试验机可靠连接。6.6.7.3 试验步骤和结果判断缓慢增加对导线的拉力至5.2.5规定的值,线夹不应发生破损、断裂。6.6.8 工频耐压试验6.6.8.1 试验设备工频耐压试验设备应满足GB/T 16927.2中的规定。6.6.8.2 试验布置按GB/T 13398的规定进行线夹配套的带电作业间接安装工具绝缘构件工频耐压试验布置。6.6.8.3 试验步骤和结果判断线夹配套

17、的带电作业间接安装工具绝缘构件的工频耐压试验步骤应按照GB/T 13398的规定进行。绝缘构件工频耐压试验项目应满足表2的要求。表2 绝缘构件工频耐压试验项目适用电压等级UNkV试验长度m工频耐压试验型式试验预防性试验(出厂试验)试验电压kV耐压时间min试验电压kV耐压时间min100.41001451200.51251701350.61501951线夹配套的带电作业间接安装工具绝缘构件工频耐压试验在规定的试验电压和耐受时间下以无击穿、无闪络、无发热为合格。7 检验规则7.1 线夹由制造厂的技术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制造厂应保证所有出厂的线夹符合产品标准规定的有关技术要求。7.2 线夹

18、的型式试验目的是确认设计性能,通常在新产品试制、定型时进行一次,当结构、材料、工艺改变后需重新进行,型式试验项目、试件数量及试验要求见表3。表3 型式试验项目、试件数量及试验要求序号试验项目型式试验试件数量试验方法备注1外观检查10按6.6.1此6个试验项目可在同一组试样上连续进行试验2尺寸检查10按6.6.23组装检查10按6.6.34电阻试验3按6.6.45温升试验6按6.6.56热循环试验6按6.6.67握力试验3按6.6.7-8工频耐压试验3按6.6.8若线夹安装方式为间接操作,则需对其安装工具绝缘构建进行该项试验7.3 线夹的抽样试验、例行试验和定期试验按GB/T 2317.4的规定

19、执行。8 标志和包装线夹的标志和包装应符合DL/T 765.1的规定。8.1 标志8.1.1 标志内容线夹必须按产品标准和图样规定做出标志,其内容包括:a) 厂标;b) 型号或产品代码;c) 适用导线型号。8.1.2 标志方法a) 产品标志部位应明显、清晰;b) 标志应为永久性标志。8.2 包装a) 线夹的包装应保证线夹在运输中不致因包装不良而破损或丢失;b) 线夹图样规定的电气接触表面应涂以中性防腐油进行保护,防止在运输、储藏中损伤或弄脏;c) 包装箱上应标明:制造厂名称、厂标、产品名称、产品型号或代码、包装数量、包装质量、必要的其他标志;d) 每箱包装物内应附有质检部门及检验员印章的产品合格证书、安装说明及有关文件。附录A (规范性附录)电阻计算方法测量电阻时的试验布置如图A.1所示。图A.1 电阻试验布置示意图 按式(1)换算至20时的电阻值R20 (1)式中:电阻温度系数,对于铜、铝,取值为=410-3/;t测量电阻值为Rt时导体的温度,;Rt温度为t时线夹的电阻值,。线夹的电阻Rt按式(2)计算 (2)式中:Rf温度为t时测得的线夹两端点之间的电阻值,;RL温度为t时测得的主导线的电阻值,;LLRL所对应的主导线的长度,mm;RC温度为t时测得的支接导线的电阻值,;LCRC所对应的支接导线的长度,mm;L电位测点离线夹端部的距离,取25mm。_12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上传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黔ICP备20002965号-1  在线客服QQ:365045600

Copyright © 2020-2023 www.xinwen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文库网 版权所有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