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材料

上传人:刀*** 文档编号:5526865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写材料用典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写材料用典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写材料用典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写材料用典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文档描述:

文档《写材料用典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材料》内容(4页完美版)由用户上传提供,感谢您阅读,更多关于《写材料用典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材料(珍藏版)》内容请在新文库网搜索。

1、【例文】“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很难想象,一个评功评奖时看背景、讲人情、搞平衡的单位,如何能使奖励真正起到“赏一人而万人悦之”的导向、激励作用?只有在评功评奖时把名额、标准和程序等全部公开,使整个评选过程全透明,才能使评上的信心倍增,誓言再立新功;没评上的毫无怨气,树立奋斗目标。(解放军报崇尚“享誉最高的美德”)【典故】出自战国荀况荀子 荣辱篇 第四,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释义】意思是,荣誉和耻辱的最大分别,就安危利害的平常情况而言,先实行礼义然后有利,就是荣誉。【赏析】哲人有言:“向

2、往荣誉的热情是心灵的火炬。”荣誉能催人奋进,激发斗志,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当一个人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应该给予其相应的荣誉。共产党员的荣誉感,是对自己作为党组织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是共产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有了这种荣誉感,就会激发出对党组织的热爱之情,就会主动自觉地对党的事业肩负起责任使命,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勇于担当。只有正确对待工作分工,不因岗位平凡而懈怠,不因任务繁重而叫苦,不因环境危险而退却,才能甘愿默默奉献、有所作为,始终做到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不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

3、一,与自己第一”,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新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新时代的荣誉观,自觉把追求个人荣誉与维护国家荣誉、笔杆儿网集体荣誉统一起来,大力培育集体荣誉意识,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用法】主要适用于党课报告、评比表彰类讲话,侧重强调荣誉观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珍惜荣誉、【例文】“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个道理,在礼记中庸也有相关的表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预则立,与成语“未雨绸缪”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预先有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则会一事无成。(中国纪检监察报天之未雨绸缪牖户)【典故】出自清代朱柏庐朱子家训全

4、文,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释义】意思是,应该在没到下雨的时候,就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想起去挖井。比喻事情要早作准备,不要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赏析】孔子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左传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都是提醒人们做事情之前要认真准备,在事情还没有出现乱象的时候就要着手治理。未雨绸缪,源自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和敏锐洞察,“先见之明”背后,是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判断。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领导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能否未雨绸缪,“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大上,毛泽

5、东同志就提醒中国共产党人要“准备吃亏”,一口气列出17条困难:“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准备被他们占去几大块根据地”“被他们消灭若干万军队”同时指出,要“准备吃亏”,做好“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的“精神准备”。正是“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我们才能始终信念坚定、信心满怀,运筹帷幄、占据主动,最终克服了困难、夺得了胜利。从历史看,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贯穿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背后是我们立足现实、科学研判,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新征程上,各级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笔杆儿网坚持底线思维,保持见叶知秋的敏锐,增强未雨绸缪的主动。【用法】主要适用于警示教育、工作部署类讲话,侧重强调底线思维,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把得住大局、看得清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黔ICP备20002965号-1  在线客服QQ:365045600

Copyright © 2020-2023 www.xinwen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文库网 版权所有

收起
展开